八年前手持入台证从桃园机场走出来时,迎面扑来的湿热空气里都带着新奇感。作为第二批开放城市的居民,我至今记得当时为满足财力证明要求,特意让公司财务重新开具薪资证明的波折。那会儿的台湾自由行可不像现在手机点几下就能搞定,每个环节都充满着"两岸特色"。
那年头要成功申请自由行,得先搞清楚自己的城市是否在开放名单里。记得当时有位西安网友,硬是带着户口本到辖区派出所改户籍,就为蹭上开放城市的末班车。各地出入境大厅的办事指南总被翻得卷边,柜台前永远排着攥紧材料反复核对的申请人。
在论坛上看到最绝的案例,是位自由职业者把支付宝流水打印成册,还附上中英文对照说明。更有甚者,把父母房产证复印件用粉红色荧光笔标注,活像考试重点。其实只要存款达到5万元冻结标准,根本不需要这些"创意",但焦虑的申请人总想用厚度证明诚意。
有次在台北青旅遇见上海来的林姐,她说为了开在职证明,硬是让公司把"负责两岸业务对接"这句话加进去。结果入境时移民官压根没问,倒是她自己主动解释了半天,惹得后面排队的大叔直看表。
拿到入台证只是开始,真正的考验在行程安排。2014年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旅游APP,民宿得靠电邮预订。记得在花莲订的民宿老板会大清早带你去码头挑鱼货,这体验现在都成稀缺资源了。当时必备的悠游卡得在便利店现金充值,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时代的印记。
有网友在PTT上分享,特意带着大陆驾照去尝试租机车,结果发现压根不通用。最后还是靠台铁+客运完成环岛,反而收获了更多意外惊喜。那些年大家最爱交流的,除了美食攻略,就是哪个邮局的ATM取现手续费最低。
Q:非开放城市真的没机会吗?
A:当时有聪明人通过商务签或医美签曲线救国,不过现在回头看风险太大,建议还是按正规渠道申请。
Q:财力证明怎么准备最省事?
A:定期存款证明最方便,冻结一个月就能解封。记得某银行柜员跟我说,那段时间他们支行的存款任务全靠赴台申请者完成。
如今赴台政策已发生诸多变化,但2014年那批自由行先驱者的故事,依然在旅游论坛里被当作"古早味"传说。那些盖满章的申请表、手写的行程单、泛黄的入台证,记录着两岸交流史上独特的时代印记。下次在夜市听见有人用微信支付,别忘了当年我们揣着新台币现金找零的笨拙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