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当我背着登山包站在凤阳邑古村口时,茶马古道的第一块青石板正泛着湿润的光泽。这条用马蹄和岁月打磨出来的道路,比想象中更鲜活——驮着山货的马帮汉子、背着竹篓的白族阿嬷、举着自拍杆的年轻游客,在古槐树的荫蔽下奇妙地同框。
建议把沙溪古镇作为徒步起点,这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至今保留着四方街戏台和兴教寺。记得在玉津桥驻足片刻,晨雾中的黑惠江会告诉你,为什么马帮要在此歇足七日。
在周城扎染坊亲手制作方巾时,白族阿姐教我辨认板蓝根染料的年份;诺邓火腿配井盐的咸鲜,在农家火塘边尝才够味;夜宿剑川古城的百年马店客栈,木窗棂外悬着当年的铜铃铛。
五月初遇雨季,我的登山鞋在黄连铺的石板路上打滑三次后,终于学会像马帮那样走"之"字步。必备物品清单里除了登山杖,还应加上:
在凤羽古镇偶遇的英国摄影师,正在用360°相机记录马帮后人的日常生活。而我在喜洲古镇的咖啡馆里,用AR地图重现了清代马帮的贸易路线——屏幕上跳动的光点,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铜铃声。
最近收到客栈老板的微信,说古道边的野樱花开了。或许当你踏上这些被马蹄磨出凹痕的石板时,也会和我一样,在某个转弯处突然明白:这条路上消失的是马帮,永存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对话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