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樱花季,我攥着提前在国内兑换的10万日元(约4800元人民币)自信满满踏上旅程。结果第三天在京都清水寺附近,发现随身现金已所剩无几——和服体验店只收现金,百年老铺的抹茶甜品必须付现,连自动售票机都贴着醒目的「纸币专用」标识。最终在关西机场狼狈地以1:15的坑爹汇率补换5万日元,这教训让我明白:日本自由行的现金准备,真不是简单按天数计算就能搞定的。
经过三次踩雷总结出这个计算方法:基础天数×1.5万+特色项目准备金。比如7天行程,基础部分准备10.5万,再加上和服体验(2万)、温泉旅馆(3万)、伴手礼基金(5万),总额控制在20万左右更安心。特别提醒要留足千元纸币,很多自动贩卖机和寄存柜拒收万元大钞。
在大阪道顿堀的兑换所,我亲眼见到游客拿着新版美元被拒收。推荐国内四大行预约兑换,记得:
在东京银座三越百货,我尝试用支付宝支付却被导购悄悄提醒:「超过10万日元消费建议分拆刷卡」。现在日本商户的支付规则很微妙:
当我在札幌狸小路发现钱包见底时,这些方法成功续命:
看着钱包里剩下的5円硬币,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把硬币称作「小銭の重み」(零钱的重量)。这趟旅程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:在日本,现金不是支付方式之一,而是打开在地体验的通行证。下次出发前,我定会按照这个公式备足弹药——毕竟,谁也不想在米其林餐厅掏手机扫码时,看见主厨瞬间僵硬的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