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 - 子女及后裔
子女
诸葛乔:诸葛亮嗣子,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,字伯松、原字仲慎,官至翊武将军。
诸葛瞻:(西元227年—263年)字思远,17岁时十七岁时,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.历任骑都尉、侍中、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.西元261年后,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。西元263年,魏将邓艾入蜀,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。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,诸葛瞻怒斩来使。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,由於寡不敌众,壮烈战死。
诸葛怀:诸葛亮幼子,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,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,惟诸葛怀未至。经查 访得知,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,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,无才干补闰,愿终老於家。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诸葛果:诸葛果,诸葛亮的女儿。成都西南有朝真观,即乘烟观, 古老相传,诸葛果在这裏修行和成仙升天。
后裔
根据古代史料,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。1992年,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《高隆诸葛氏族宗谱》,据此记载,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。
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、兰溪、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,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,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。
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。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。诸葛利生子诸葛青,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。泉麓村现属兰溪市,现该村有109户569人,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。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,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,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。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,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 230人。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,高隆之名,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。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。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 个村落生息繁衍,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,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。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,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,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。
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《诸葛氏宗谱》,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,第一次在南宋初年,最后一次在1947年,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。
以上是资料,诸葛亮的强势后代,都随着蜀国的灭亡死的差不多了,剩下的都是不强势的了,呵呵
我是一位来自福建省漳州市的小学生。当“ 5.12 ”大地震发生时,全国的 13 亿人都特别震惊。然而,你们却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,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工作。 例如,来自四川的陈岩。地震发生之后,作为幸存者的他,不是急忙赶到安全地带,而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,去营救其他被埋在地下的受灾群众。他先来到都江堰,将一些侥幸逃出来的群众送到安全地带。他一趟又一趟的往返灾区,而自己却顾不上休息。第二天,越来越多有关灾区的情况蜂拥而至,陈岩知道自己必须马上赶到灾区。他不顾个人安危,立刻奔赴绵竹。在绵竹的一所学校,教学楼已经倒塌得不成样了,陈岩马上靠唯一的挖掘工具——自己的双手,在废墟中挖了起来。挖着挖着,他的手已经烂了起来,而他仍不停的挖着。忽然,他听到废墟中有一点微弱的声音,陈岩顿时像打了一剂兴奋剂似的,更加卖力地挖了起来……在地震后的 80 个小时里,陈岩只睡了 5 个小时,连续工作超过 60 小时,徒手救出了 20 多名学生,成为抢救学生人数最多的志愿者。在地震过后,陈岩又忙着筹集物资。在 18 日晚上,他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绵竹汉旺,这次他给灾区群众带来的是帐篷、水、食品等急需物资。 20 日,陈岩又成立了一个组织,重点负责筹集及发放救灾物资,向灾区发放了大量的盐、药及帐篷,为灾区重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 还有无数像陈岩这样舍身救援灾区群众的英雄,他们英勇无畏、舍身为民的英雄事迹,深深地感动着我们。 看过这些报道,我对你们这些抗震救灾模范先锋的不畏生死、一心为国、舍己为人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。我一定要向你们学习,一心为国、为民,练好本领,将来报效祖国。
子女:诸葛瞻(长子),诸葛怀(幼子)、诸葛果(长女)、诸葛乔(养子,原诸葛瑾之子)
孙子:诸葛尚(瞻长子)、诸葛京(瞻次子)、诸葛质(瞻三子)、诸葛攀(养子之后,后因诸葛恪获罪,满门抄斩,故重归诸葛瑾门下)
诸葛瞻(227年7月—263年11月),字思远,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县南)人;三国时期蜀汉大臣,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;邓艾伐蜀时,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、李球、黄崇等人死守绵竹,后在与邓艾军交战时阵亡,绵竹也因此失守。
诸葛怀,即诸葛亮的幼子。 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,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,惟诸葛怀未至。经查访得知,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,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,无才干补国,愿终老于家。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。 (张澍《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·朝真观记》
诸葛乔(204年——228年)字伯松,诸葛瑾的次子。他的胞兄诸葛恪在吴国的名声颇大。诸葛亮因婚后无子,诸葛乔就过继给诸葛亮为嗣。到蜀国后,任驸马部、都尉。 诸葛亮视他如亲生儿子,深恐其成为庸人,管教甚严。 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,特意让诸葛乔同士兵们—起,亲自参 加与督运军粮的艰苦工作。 (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裴松之注 )
诸葛尚蜀汉之将,为诸葛亮之孙,诸葛瞻的长子;诸葛尚精通武艺,邓艾带兵由江油南下时,身为蜀汉军先锋随父诸葛瞻迎战,曾两番冲锋陷阵,勇创敌军,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、师纂二将,后其父中伏自刎而亡,尚率军血战,寡不敌众而亡。
诸葛京(生卒年不详),字行宗;三国名臣诸葛亮之孙,诸葛瞻次子。诸葛瞻与诸葛京之兄诸葛尚在绵竹抗击魏军战死后,与诸葛亮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仅存诸葛京一脉,蜀汉灭亡之后,他与诸葛攀(其祖父为诸葛瑾,其父诸葛乔过继与诸葛亮为子)之子诸葛等于咸熙元年内移河东,初任郿县令,后任江州刺史。
诸葛质,诸葛瞻之子.蜀亡后,刘禅之子、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,派诸葛质为使,与夷帅孟虬通好,刘恂得在南中水昌定居。